早期养护是灌浆料湿养护关键
一般情况下,灌浆料在终凝前才开始实施养护,并且一般不覆盖,每天浇水2到5次,会出现少量的可见裂缝,只要产生的裂缝对结构无害,施工单位都不会过多的在意,只有当裂缝较大较宽时才认为是养护措施不当所致,采取的措施就是增加浇水的次数。
但近年来大型工程结构物频频发生早期开裂的现象,除了与当前混凝土原材料变差外,业余施工中是养护没有及时充分有关,因而传统的湿养护不充分,当环境条件恶劣时,关键的内部必然出现大量的孔隙缺陷,导致关键的早期抗渗性能低下,影响灌浆料的质量。
灌浆料中的拌合用水除了用于水泥水化反应,其余大部分都用来改善灌浆料拌合物的工作性能,这部分水在易经嗯做好的灌浆料中占有一定的空间,等这部分空间被水泥水化产物完全填充而不被空气占据时,是冠军的掩护最良好的体现,否则就行了关键的缺陷,防止缺陷,最好的措施就是让越来越多的水化产物填满这个空间。
目前有两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要求:
一是在灌浆料从浇筑到养护结束这个阶段主要是防止灌浆料水分流失,防止产生失水缺陷;
二是让未完全水化的胶凝材料如未水化完全的水泥以及掺合料的后期水化反应填充微裂缝和微孔缺陷。这个过程叫做自愈。
灌浆料从以于流动的流塑性状态逐渐转变为粘弹性体。并逐步具有初始强度,这是灌浆料最容易蒸发失水最容易形成失水缺陷的阶段。
只要配合比合理灌浆料成型后不失水,集料和水占据的空间就会很容易被水化产物所填充,使孔隙率降低或孔结构细化,孔径分布更为合理才能实现高抗渗性胶凝材料后期的水化反应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水化过程也会相对缓慢,因此,尽量让这些冲水空间在水泥水化的早期被填充,早期养护是关键。
灌浆料失水时一般先形成不可见孔隙缺陷,而后才可能形成不可见裂缝孔隙缺陷的形成先从灌浆料表面开始,随着失水量的增多,孔隙缺陷逐渐将内层发展。
随着孔隙加深,孔内水的液面开始下降,孔内负压逐渐增大并产生收缩力,灌浆料开始收缩,暴露在大气中的混凝土表面失水最多从外向内形成湿度梯度,因此灌浆料表面收缩应力最大。
这时灌浆料尚不具备足够的强度以抵抗这种收缩应力,于是产生不可见裂缝以释放产生的应力。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控制了灌浆料中不可见的孔隙缺陷的生成也就控制了灌浆料中的不可见裂缝。
- 上一篇:新型堵漏材料——丙烯酸盐灌浆料
- 下一篇:没有了